linux替换rm命令 替换 linux

Linux删除文件的命令?

Linux删除文件的命令是rm命令。

承德县ssl适用于网站、小程序/APP、API接口等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应用场景,ssl证书未来市场广阔!成为创新互联的ssl证书销售渠道,可以享受市场价格4-6折优惠!如果有意向欢迎电话联系或者加微信:13518219792(备注:SSL证书合作)期待与您的合作!

Linux rm命令用于删除一个文件或者目录。

语法:rm [options] name...

参数:

1.-i 删除前逐一询问确认。

2.-f 即使原档案属性设为唯读,亦直接删除,无需逐一确认。

3.-r 将目录及以下之档案亦逐一删除。

实例::删除文件可以直接使用rm命令,若删除目录则必须配合选项"-r",例如:

# rm  test.txt

rm:是否删除 一般文件 "test.txt"? y  

# rm  homework

rm: 无法删除目录"homework": 是一个目录

# rm  -r  homework

rm:是否删除 目录 "homework"? y

文件一旦通过rm命令删除,则无法恢复,所以必须格外小心地使用该命令。

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,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、多任务、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。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、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。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。

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,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。

linux 垃圾箱是哪个文件??

如果删除的位置是在$HOME目录下,则回收站目录为:~/.local/.share/Trash,其中的目录结构一致。只要是在$HOME目录外的独立的Linux分区中删除的文件都不会出现在Nautilus的回收站中,Nautilus的回收站仅显示~/.local/share/Trash/file中的文件。

在命令行界面下rm命令删除的文件是不会放入垃圾箱的,所以无法恢复,但是可以通过替换Linux rm命令的方法,从而将rm命令删除的文件放入垃圾箱,这样就能将误删的文件恢复。

方法如下:

1. 在/home/username/ 目录下新建一个目录,命名为:.trash

2. 在/home/username/tools/目录下,新建一个shell文件,命名为: remove.sh

PARA_CNT=$#

TRASH_DIR=“/home/username/.trash”

for i in $*; do

STAMP=`date +%s`

fileName=`basename $i`

mv $i $TRASH_DIR/$fileName.$STAMP

done

3. 修改~/.bashrc, 增加一行

alias rm=“sh /home/username/tools/remove.sh”

用我们自建的remove.sh替代rm命令

4. 设置crontab,定期清空垃圾箱,如:

0 0 * * * rm -rf /home/username/.trash/*

每天0点清空垃圾箱

5. source ~/.bashrc 使替换立即生效

Linux rm 命令替换

安装 trash-cli

Trash-Cli 提供了下面这些命令:

例子:

下面,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试验一下。

和你在文件管理器中看到的一样。

删除超过 N 天的垃圾文件 trash-empty N

例如:删除回收站中超过 10 天的项目

输入 rs 后,询问恢复内容,需要输入文件索引来恢复

参考阅读:

Trash-Cli:Linux 上的命令行回收站工具

Trash-cli : A Commandline Trashcan For Unix-like Systems

linux删除命令是什么 linux删除命令详情

linux删除命令rm-rf命令。具体详情:

1、rm命令在Linux下通常用来删除文件。

2、rm-r命令递归的删除文件夹,甚至是空的文件夹。

3、rm-f命令能不经过询问直接删除‘只读文件’。Linux下删除文件并不在乎该文件是否是只读的,而只是在意其父目录是否有写权限。所以,-f这个参数只是表示不必一个个删除确认,而是一律悄悄删除。另外,原始的rm命令其实也是没有删除提示的,只是一般的发行版都会将rm通过别名的方式增加-i参数来要求删除确认,而-f则抑制了这个提示。

4、rm-rf/:强制删除根目录下所有东西。

5、rm-rf*:强制删除当前目录的所有文件。

6、rm-rf.:强制删除当前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。


本文标题:linux替换rm命令 替换 linux
URL链接:http://azwzsj.com/article/ddodcde.html